經(jīng)方治療多年頭部大汗一例
發(fā)布人:蔡敏珊
更新時間:2021-07-07
原創(chuàng) 闞麗娜 賴海標經(jīng)方醫(yī)學工作室??
?
? ? ?汗癥是指人體陰陽失調,營衛(wèi)不和,腠理開合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癥,臨床及日常生活中很常見,根據(jù)汗出的表現(xiàn),一般可分為自汗、盜汗、絕汗、戰(zhàn)汗、黃汗等。歷代醫(yī)家對于汗癥的辨證論治亦多從汗癥臨床常見病癥著手,如自汗多因營衛(wèi)不和,脾胃氣虛,盜汗多因陰虛火旺,心血不足等。而明代張景岳在《景岳全書》中提及“自汗、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,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,盜汗必屬陰虛也”,故亦有陽虛盜汗,陰虛自汗之說,更增加了汗癥病機的復雜性。就自汗與盜汗二癥來講,有的單見其一,有的二者并見;有的全身出汗;有的僅見頭汗出或半身出汗,加之汗癥臨床純實證或純虛證較少見,多是虛實夾雜,故汗癥病機錯綜復雜,辨治難度較大。今分享一例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多年頭汗出的病例,探討汗證病機的同時,分析組方用藥,希望為大家臨癥提供思路。
病歷資料
患者女性,34歲,反復頭部伴上半身大汗出多年,飯后及活動后明顯,汗流浹背如雨下,伴口渴,喜冷飲,平素愛食肉類,大便時爛,舌紅苔薄,脈滑。曾先后服用過玉屏風散、桂枝湯、葛根湯、白虎加人參湯加減均未顯效。
中醫(yī)診斷:汗癥
證型:熱盛津傷
治法:清熱止汗,生津止渴
方劑:白虎加人參湯加減
生石膏50克? ?知母30克
炙甘草10克? ?粳米20克
人參15克? ?天花粉30克
麥冬25克? ? ?黃連10克
黃芩片10克
3劑,每日1劑,水煎服,每日兩次。
服藥后頭汗明顯減少,上半身仍有少量汗出。
診治分析
本病例患者,因平素愛食肉類,使陽明經(jīng)胃熱郁內,“頭為諸陽之會”,熱越頭面,迫津外泄,故出現(xiàn)頭面汗出,尤其在進食后引動內熱時,陽明熱盛,邪熱郁蒸則汗出更甚,久則耗氣傷津,故口渴喜冷飲,熱迫大腸,所以時常大便爛,治宜清熱止汗,生津止渴,方用白虎加人參湯加減,藥后頭汗明顯減少。白虎加人參湯出自《傷寒論》,方中石膏清熱解肌、透熱出表;人參大補元氣、補脾益肺、復脈固脫、生津止渴;粳米健脾和胃、益氣生精、除煩止渴;知母清熱養(yǎng)陰,與石膏相配,以增強清熱止渴除煩之功效;生甘草止咳化痰、瀉火解毒,配石膏可祛邪不傷正、甘寒生津,配粳米能護養(yǎng)胃氣,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止渴、益氣生津之功效。
值得一提的是前醫(yī)也曾用過白虎加人參湯加減,未曾見效,為何再用卻效如桴鼓?對比前后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玄機在于石膏用量,前醫(yī)石膏用量僅30克,此次石膏用量50克,并加入黃連、黃芩增強清熱之力,方才顯效。由此可見同用石膏,劑量的大小是起效的關鍵,賴海標老師常說石膏需重用才能顯效,張仲景在白虎湯中石膏用了一斤。事實上,從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開始,古代醫(yī)家就認識到生石膏具有清熱的功效,被列為中品,為清解氣分熱證的首選藥,因其味辛、甘,性大寒,又被列入峻藥和猛藥,一度令醫(yī)家畏懼。近代醫(yī)家對石膏的用量也有不同見解,多提出石膏重用才能顯效,仝小林院士認為白虎湯中需重用生石膏,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見大熱、大渴者,需用120至500克,他認為石膏并非大寒之藥,之所以把它列為寒藥,是因其發(fā)汗作用強,汗出而身涼,故臨床上用生石膏治療熱病時把它當作發(fā)汗藥,而不是寒涼藥,重用石膏治療流行性出血熱、SARS等急進性高熱疾病,療效顯著。老師賴海標教授曾診治一日飲水23升的口渴患者,每劑石膏用到了100克,仿民國張錫純用法,要求患者60克入煎劑,40克石膏粉直接沖水口服或用雪梨片蘸石膏粉吃,效果卓著。
中醫(yī)講究理、法、方、藥,明確發(fā)病機理是治病的前提,確定治法治則是處方用藥的方向,同時精準的組方遣藥也是起效的關鍵。中醫(yī)界盛傳的“重劑起沉疴”“中醫(yī)不傳在于量”等話不無道理,同一種藥物,用量不同,功能主治就不一樣,臨床效果就會差別很大,有時甚至會產(chǎn)生相反的效果,所以深入挖掘藥物的劑量和效用之間的關系,是提高臨床療效至關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
溫馨提示:本公眾號文章旨在學術探討與學術交流,不建議直接使用文中治療方法,如需使用應咨詢醫(yī)生為好,謝謝理解和支持!
亚洲成本人片无码免费,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,99视频精品热播免费观看,最新2021久久精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