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十)溫病論治濕熱證口瘡案

        發(fā)布人: 更新時間:2024-04-18

        患者陳某某,女,62歲。

        2022年3月8日初診:

        主訴:右側(cè)舌根部不適,伴咽部異物感10年余。

        現(xiàn)病史:右側(cè)舌根部不適,伴咽部異物感反復發(fā)作;夜間舌頭不適感明顯,火燒火燎痛。睡眠差,大便可。

        查體:舌根部黏膜稍充血,未見明顯新生物;舌脈:舌紅,苔黃膩厚,脈沉細弱。

        西醫(yī)診斷:口腔炎

        中醫(yī)診斷:口瘡???證型:濕濁

        治法:清熱利濕,行氣化濁

        方藥:三仁湯加減

        苦杏仁?10克 ???滑石包煎???20克 ?????通草 ???10克 ???豆蔻 ???10克

        淡竹葉?10克 ???姜厚樸 ? ?15克 ?????薏苡仁? ?20克 ???法半夏? ?10克

        制遠志 10克 ???石菖蒲?? ? 15克 ?????廣萆薢? ?15克 ???竹茹 ???15克

        制枳殼 10克 ???蘆根? ? ? ?20克

        上方加水800ml,煎至400ml,溫服,每天2次,共7劑。

        ?

        2022年3月15日二診:患者訴夜間舌頭不適,火燒火燎痛減輕,睡眠差改善。無明顯咽部異物感。舌紅,苔黃膩厚,脈沉細弱。

        方藥:上方去制枳殼、蘆根,加佩蘭20克。煎服法同前,共7劑。

        ?

        2022年03月22日三診:患者訴喝雞湯后上癥加重。舌紅,苔黑膩厚,脈沉細弱。

        方藥:上方去廣萆薢、竹茹,加重薏苡仁至30克,加萹蓄10克。煎服法同前,共7劑。

        ?

        2022年03月30日四診:患者訴癥狀穩(wěn)定。舌紅,苔黑膩厚,脈沉細弱。

        西醫(yī)診斷:口腔炎

        中醫(yī)診斷:口瘡???證型:濕熱

        方藥:甘露消毒丹加減

        滑石包煎? ?20克??????黃芩???15克? ? ? ? 茵陳 ??30克 ??石菖蒲? ?15克

        川木通?? 10克 ??????藿香后下 ?15克??????連翹 ??10克 ??豆蔻后下??10克

        薄荷后下? ?5克???????射干???10克?????浙貝??10克 ??淡竹葉? ?10克

        蘆根? ? ?30克 ??????白茅根? ?30克

        上方加水800ml,煎至400ml,溫服,每天2次,共7劑。

        ?

        2022年04月12日五診:諸癥好轉(zhuǎn)。

        方藥:上方連翹、豆蔻減至5克,去白茅根,加知母20克,桑葉5克,瞿麥10克,制枳殼10克。煎服法同前,共7劑。

        ?

        臨證體會:?

        ????中醫(yī)病名口瘡,首見于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,有時泛指口腔肌膜的一切破潰,有時也以口腔肌膜出現(xiàn)類圓形潰瘍且灼熱疼痛為主要特征,是一種好發(fā)于唇、舌、頰、軟腭等部位,具有周期性、復發(fā)性等特征的口腔黏膜疾病。口瘡的皮損特征是口腔黏膜出現(xiàn)局限性淺表性潰瘍,周圍黏膜充血,燒灼樣疼痛。

        此案中患者因右側(cè)舌根部不適,夜間舌頭火燒火燎痛反復發(fā)作就診,老師觀其口腔無明顯破潰,舌根部黏膜稍充血,未見明顯新生物。西醫(yī)診斷為口腔炎,中醫(yī)診斷為口瘡。辨證方面,從患者主訴看,癥狀局限于口腔,不適影響睡眠,無明顯伴隨癥狀。結(jié)合該患者的舌脈,舌紅,苔黃膩厚,提示濕熱之征;脈沉細弱,考慮濕邪為患,濕重于熱;濕熱邪阻而脾失健運,不能正?;鷼庋?、運化水飲,濕濁痰飲、濕熱留戀,聚而生邪,而舌部不適。辨證為濕熱困脾、濕重于熱,方選三仁湯加減。

        三仁湯出自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,為濕溫初起,邪在氣分,濕重于熱之證而設。方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氣,肺氣宣發(fā)可通調(diào)水道;豆蔻仁辛溫芳香,溫散脾濕;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,使?jié)駸釓南露?;三藥為主,故?/span>“三仁”。輔以半夏、厚樸除濕消痞,行氣散滿;通草、滑石、竹葉清利濕熱。諸藥合用,共成宣上、暢中、滲下之劑。患者眠差,加遠志配伍石菖蒲,化濕開竅醒神,竹茹配伍蘆根,清熱除煩;廣萆薢利濕去濁,枳殼理氣行滯。諸藥共奏宣暢氣機,清利濕熱之功。

        二診時患者舌部疼痛不適感減輕,睡眠改善,守上方,去枳殼、蘆根,加芳香化濕、醒脾開胃之佩蘭。三診時患者自訴喝雞湯后癥狀加重,考慮進食過于溫補,而患者之證乃濕熱困脾,濕熱之邪纏綿留戀,濕重于熱,方藥去廣萆薢、竹茹,劉完素云:“治濕之法,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”,加重甘淡之薏苡仁用量,又加萹蓄相配,清熱利水滲濕,使?jié)駸嶂皬男”愠觥?/span>

        四診時患者訴癥狀穩(wěn)定,考慮濕熱合邪黏滯蘊熱不去,辨證患者濕熱并重,治需兩相并舉,改方甘露消毒丹加減。甘露消毒丹由清代名家葉天士所創(chuàng),主治濕溫時疫,邪在氣分,濕熱病重之證。方用滑石、茵陳、黃芩為君,清熱利濕;白豆蔻、石菖蒲、藿香為臣,芳香化濁、宣暢氣機;連翹、薄荷、射干、貝母清熱解毒、利咽散結(jié);木通清熱通淋,又加淡竹葉、蘆根、白茅根,“滲濕于熱下,不與熱相搏,勢必孤也”。諸藥共奏清熱于濕中、滲濕于熱下之功,使?jié)窕療崆?,氣機暢利,三焦彌漫之濕熱毒邪俱除。

        五診時患者訴諸癥好轉(zhuǎn),因口瘡一病易反復發(fā)作,守方繼服,去白茅根,豆蔻、連翹減量,加知母清熱滋陰,配伍輕清發(fā)散之桑葉,加瞿麥利尿通淋,枳殼行氣理滯。又配以中成藥藿香正氣丸善后,行解表化濕,理氣和中之功。

        口瘡一病,癥狀雖局限,卻影響進食或睡眠。因此困擾多年的患者至老師門診就診,多伴心煩,可由食“熱氣”之品后加重,大多曾自行服用清熱苦寒之藥物或以噴劑等治療,偶有效卻屢次復發(fā)。廣東屬于嶺南地區(qū),依山傍海,易感濕熱二邪,又易聚痰生火;常言“熱氣”如此,又喜溫性之食補,“病從口入”;患者自行以寒涼藥物清火則更傷脾胃,致使運化不行,脾土受損,更受濕困,而熱邪與其交織留戀,致使病情纏綿難愈而愈演愈烈。口瘡一病,若辨證為濕熱,結(jié)合本地地域特點,以溫病論治,可供參考。

        老師指出,口瘡是臨床常見疾病,可伴隨多種癥狀出現(xiàn),臨床上因首先排除器質(zhì)性疾病。中醫(yī)治療口瘡有獨特優(yōu)勢,在臨床中應整體辨證,隨證治之。有因虛火上炎、有濕熱內(nèi)蘊、有腎陰虛火旺等分型,不可見口瘡潰瘍,即用清熱辟毒之涼性藥物。

        亚洲成本人片无码免费,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,99视频精品热播免费观看,最新2021久久精品